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,Uber 已成為許多台灣人生活中的交通工具。然而,很多人心中仍有疑問:在台灣搭 Uber 會不會不合法?本文章帶你回顧 Uber 在台灣的發展歷程、法規爭議,並說明目前合法與非法的界線。

Uber 在台灣的發展歷程
Uber 初登台的白牌車爭議
- 2013 年 Uber 進入台灣,以「白牌車」方式營運。
- 一般自用車透過平台接單,未經法規核准。
- 違反《公路法》,引發社會與政府關注。
政府的取締與罰款行動
- 交通部與地方政府多次開罰白牌 Uber 司機。
- 部分司機被吊銷車牌,甚至失去駕駛資格。
社會輿論與計程車業者的反彈
- 計程車業者認為 Uber 破壞市場秩序,多次抗議。
- 社會輿論兩極:一派支持創新,一派憂心安全。
法律爭議的核心:公路法與運輸管理規範
- 自用車 vs 營業用車:只有營業用車可載客營利。
- 駕駛資格:營業駕駛需有職業駕照。
- 保險要求:營業用車需有更高額度的乘客保險。
👉 Uber 初期模式違反上述規範,因此被視為「非法營運」。
Uber 條款的誕生與法規修正
《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》第 103 條之 1
俗稱「Uber 條款」,允許「小客車租賃業者與平台合作」提供服務,但必須符合條件:
- 車輛與駕駛需報備清冊
- 司機需具備職業駕照
- 車輛需貼有識別標誌
- 計費方式需透明
平台與司機的責任
- 平台(Uber):提供透明資訊、確保車輛與駕駛合法。
- 司機:必須符合法規,投保營業保險。

現在搭 Uber 合法嗎?
模式 | 特徵 | 法規狀態 | 合法性 |
---|---|---|---|
白牌 Uber (早期) | 自用小客車載客 | 違反《公路法》 | ❌ 不合法 |
Uber Taxi | 與計程車合作,透過平台叫車 | 與計程車相同 | ✅ 合法 |
多元化計程車 | 非傳統車款,平台媒合 | 須符合法規(標識、保險、清冊) | ✅ 有條件合法 |
違規白牌車 | 無合法登記、非法接單 | 遭查獲會受罰 | ❌ 不合法 |
👉 結論:在台灣搭 Uber「有合法也有不合法」,取決於司機與車輛是否符合法規。
搭乘 Uber 的潛在風險
- 保險理賠問題:非法車輛事故可能無法理賠。
- 車輛安全檢驗不足:營業車需定檢,非法車輛未必合格。
- 駕駛專業度不足:職業駕照是安全保障,非法司機可能欠缺。
乘客如何辨識合法 Uber
檢查項目 | 合法 Uber 的特徵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APP 資訊 | 顯示「Uber Taxi」或「多元化計程車」 | 私家車牌要提高警覺 |
車輛標識 | 車身貼有「多元計程車」貼紙 | 無標識可能違法 |
駕駛資格 | 司機有職業駕照、執業證 | 可透過 APP 驗證 |
收費方式 | APP 顯示透明收費 | 避免遇到喊價或繞路 |
政府與社會對 Uber 的態度變化
- 政策轉變:從嚴格取締 → 有條件合法化。
- 計程車業因應:部分計程車司機加入 Uber 平台,提升叫車便利性。
台灣與國際 Uber 合法化比較
- 美國、歐洲:多數要求保險與勞動保障,採監管模式。
- 日本:禁止白牌車,Uber 僅能與計程車業者合作。
- 新加坡:制定專法納管,平台合法運作。
在台灣搭 Uber 合法嗎?常見問題

結論:在台灣搭 Uber 合法嗎?
總結來說:
- Uber Taxi 與多元化計程車 → 合法
- 白牌 Uber → 違法
乘客若要保障自身安全,應:
- 確認車輛標識與駕駛證件
- 優先選擇 Uber Taxi 或多元化計程車
- 保留 APP 行程紀錄
文獻參考來源
- 交通部運輸業管理資訊
-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 – 多元計程車專區
- Uber 台灣官方網站
- 新聞報導:《Uber 條款》修法與台灣共享運輸爭議(天下雜誌、關鍵評論網、法源法律網)
延伸閱讀: